数贸“廉”动,清风引航
—— 数字贸易学院“清廉学院”示范点创建申报材料
数字贸易学院党总支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深入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省委打造新时代勤廉浙江建设高地的号召,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努力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党总支以学校“六廉并进,一体推动”清廉建设品牌为统领,通过实施政治领航强党建、制度导航强自治、规矩护航强监督、执纪固航强治腐、教育引航强作风、特色助航强文化“六项行动”,全力打造“数贸‘廉’动,清风引航”清廉品牌,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政治领航强党建,强化党的领导之基,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一)强化政治领导,筑牢发展根基。学院党总支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种好党建“责任田”全面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程,激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效能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党总支下辖4个教师党支部和2个学生党支部,凝聚了65名教师党员和38名学生党员的力量。教师党支部实现“双带头人”全覆盖,有效发挥了“头雁效应”。2023年学院党总支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培育创建对象,2024年市场营销党支部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培育创建对象,为学院的稳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筑牢了坚实的政治根基,提供了强劲的政治保障。
(二)优化议事流程,构建高效决策机制。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党总支会和党政联席会的制度要求,优化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议事机构的职能框架,打造“党政共商、协同治理、全院参与”的民主决策模式,力促职责清晰明确、流程运转畅达,实现决策民主化与高效化的双重目标。
(三)深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素养。学院党总支不断健全 “第一议题” 学习制度,持续优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体系,按照“每日有卡片课堂、每周有学习讨论、每月有主题分享、学期有特色党课”的要求,形成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以党支部学习为关键,有效推动全体教职工广泛参与,切实增强全院人员的政治素养与理论水平。
(四)维护政治安全,保障校园稳定。着力完善政治安全 “日常动态监测、定期分析研判” 机制,夯实校园安全防线。每学期定期组织召开校园安全稳定研判分析会,精细排查一切安全隐患,不漏死角。完善“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宿舍长”联动机制,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制定精准有力的教育引导策略,做到有的放矢。依托“温暖数贸职工小家”、“我为学院发展献一计”等载体,积极回应师生关切与期待,切实解决师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二、制度导航强自治,优化治理体系之效,提升管理自治水平
(一)坚定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改革。学院始终坚守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紧跟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强化制度建设,确保执行到位。学院构建“知-行-督-馈”闭环制度实施体系,实现制度从认知到执行,再到监督与反馈的全链条管理。通过系统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及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内部宣传工作,有效提升全体师生对制度内涵与要求的理解和把握;严格遵循问题导向原则,制定操作流程和责任人清单,确保每一项制度都有明确的执行路径和责任人;通过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和问题,有效提升了学院整体工作的严肃性、规范化和高效化。
(三)精准规划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学院紧密围绕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需求,科学部署学院发展战略,精准定位专业群建设路径,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发展计划。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保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通过“三型党课”体系搭建,推动全院所有支部讲好服务故事,宣传专业特色,深耕现代学徒制,搭建育人综合体,画好“同心圆”。
(四)明确标准要求,推动治理现代化。经过充分的意见征求和风险评估,学院制定涵盖了职称评聘、项目建设、经费管理使用、招生就业、教师招聘、评优评先、考核分配、困难师生救助帮扶、风险隐患排查和响应等各工作领域一系列配套措施,提高执行效率。学院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规矩护航强监督,明确监督责任之道,确保权力阳光运行
(一)强化监督职责,规范权力运行。学院党总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建立健全监督体系、明确监督职责、优化监督流程等措施,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学院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各自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通过制定责任清单、签订责任书等形式,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二)细化监督内容,提高监督效能。学院党总支和各支部纪检委员负责对学院重大事项决策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监督无死角、全覆盖。同时,聚焦审批、审核、人事、财务管理等关键职能领域及岗位,全面精准排查廉政风险点,深入剖析风险成因,明确表现形式及潜在后果,科学制订防范措施,有效化解廉政风险。
(三)坚持信息公开,提升工作“透明度”。坚持“全面公开,应公尽公”的核心理念,确保学院各类信息的披露工作能够及时、详尽、精确,致力于构建涵盖学术活动、教务管理、财务收支、政策决策等多个维度的开放透明的信息管理环境,不断强化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提升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携手共建公正、高效、和谐的治理体系。
四、执纪固航强治腐,严明腐败治理之纲,高扬清风正气旗帜
(一)坚守反腐决心,清廉建设再深化。始终将腐败治理“一严到底、一抓到底”的理念作为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坚定立场和行动指南。全面落实上级和学校部署的年度重点政治任务分工和具体举措,明确清廉建设计划和推进方案,并通过定期开展政治生态自查评估和党风廉政建设形势分析,有力督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二)坚持日常提醒,防微杜渐守底线。积极倡导并实践“咬耳扯袖”的提醒教育机制,通过及时的提醒、告诫和批评帮助教职工纠正错误倾向。定期针对针对学院的重点领域(如财务、采购等)、重点时段(如开学初、期末等)和重点人群(如新入职教职工、关键岗位人员等),开展专项廉政风险提醒谈话,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学院每年落实至少2次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建立违规违纪违法案例内部通报制度,定期发布通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警示效果。
(三)广纳师生意见,精准整治见成效。高度重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师生发声,精准整治”年度专项行动,聚焦1个师生关注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的事项或领域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师生反映强烈、廉政风险隐患较大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回应师生关切,确保精准整治取得实效。
五、教育引航强作风,培育优良作风之林,构建廉洁育人环境
(一)同向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秉持“领航聚力,文化驱动”的理念,坚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紧密团结,形成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率先垂范,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培育和弘扬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包括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等;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多渠道倾听,优化工作作风。通过开放“数贸温暖热线”、设立“数字贸易学院学生意见反馈小程序”、面对面谈心谈话、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关心师生的需求和利益,按照“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的工作要求,及时为师生排忧解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为学院的安全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正师风、严学风,共筑良好环境。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教师评价体系的核心位置,通过“双向评价体系”和“以师德师风为引,以社会服务为翼”的师德师风与社会服务双向双行互促机制建设,营造充满激励又严格规范的教育环境,打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队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风气和纪律环境。
六、特色助航强文化,融合文化内涵之魂,建设清廉文化体系
(一)创新特色教育模式,擦亮清廉文化品牌。创新情境式教育模式,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廉洁系列短视频、廉洁情景剧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团队拓展等多种形式,擦亮“数贸‘廉’动,清风引航”清廉文化品牌。系列视频连续多年获得校园廉洁文化作品一、二等奖。连续三年开展“青春·扬清·闪光”校园清廉情景剧大赛,让情境式教育模式成为干部廉洁从政的“防火墙”、教师身心健康的“正身墙”、学生成就学业的“攀登墙”,全面构筑党总支廉洁建设的“廉洁墙”。
(二)拓展教育教育边界,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坚持贯彻清廉教育的理念,从教学计划到课堂教学,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学生实践活动,倾力打造了“校歌大联唱”、“麦苗学院”、雏鹰“双营”、向日葵之家、自胜讲师团等文化浸润平台,全方位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理念文化;精心策划“廉洁文化进企业”系列专题活动,拓宽廉洁教育边界,筑牢清正廉洁防火墙,为培养具有高尚职业操守和廉洁品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学院党总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学院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通过开展走馆访廉、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文化作品创作、清廉故事大赛、毕业季廉洁文化主题教育等形式,以文化引导、激励、浸润功能增强教职工“不想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廉洁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数字贸易学院党总支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清廉学院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清风徐来、正气盎然的教育生态,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出更大贡献。